更新时间:2025-10-13 04:02:48
距戛纳电影节已经近4个月,近期《风林火山》的上映又让我想起了之前获得评审团大奖的《接近终点》,苦于国内缺乏资源,一直未能一睹其风采,今日正巧在b站寻片,恰逢其会,便开打一睹为快。 电影开场便是一个像是搬家一般的场景,随着人们搭建的细节,观众才发现这是一个舞台的搭建,伴随着动感低沉的音乐,电影拉开了序幕。随着男主与音乐格格不入的状态进入到画面中,寻人的主线也进入了观众的视野,部队的突然到访使得整个电影似乎转向了一个并不那么常见的故事中,几人脱离了常规路径,遁入荒野之中,至此公路片的模式也映入观众的眼帘。家用的小轿车无法适应荒野的环境,在大家的相互帮助下行程还是得以继续。伊瑟得万的死亡为本该欢乐的行程抹上了悲剧的底色,世事无常让一个老年人变成了孤单的一人,而此时的巴士也变成了在地狱间行驶的载具,在黑暗中点亮唯一的光亮。当他们经历一切到达沙漠中心时,四周荒无人烟,再一次在沙漠中央搭起舞台时,男主开始融入了这帮边缘人,可意外再次到来,同伴在舞蹈中误踩地雷,在爆破中也失去了性命。在旅程的末端充满着死亡,路易斯和他仅剩的朋友们最终离开了雷区搭上了列车,与同行的不同肤色不同人种的人一起向远方驶去,而轨道的远处又是毫无止境的荒野。 电影毫无疑问是让我惊喜的,对于偏爱叙事的观众来说,本片可能过于沉闷,且这种毫无预示的死亡也让观众茫然,本能的反感这种毫无逻辑的剧情。可于我而言反倒是觉得本片以这种随机性在预示着一些人生中的场景,因为人生本就不可预测,所以这种毫无逻辑的剧情似乎隐隐约约和人生产生了勾连,这是让我惊喜的地方。 当我们将人生的感悟带入到这趟旅程中,这部电影就不再显得普通,而随时产生的死亡也同时具备了它独特的意义,即人生的随机和无常。自路易斯儿子死亡后,电影的后半程导演就开始在向观众揭示这种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随机性,当你走在旷野中,随时可能暴毙,而这种随机性即使追寻前人的脚步依旧无法保证自己平安,所以不如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向一个目的行走,反而有可能到达目的地。导演通过四个角色的死亡安排同时也向观众揭示着死亡这个话题必然会伴随在我们旅程的末尾,当人生到达一定阶段后,死亡将会如期而至,人生越长久,死亡越深邃。 从场景上说,电影出现了大量的沙漠片段以及道行驶中道路的片段,首次出现沙漠时让我误认为是海洋,而毫无标记的沙漠和海洋也并无二致,当行走在的荒野上,这种毫无标志的世界让人茫然失措,而路易斯也宛如失去目标的人在淹没在尘土飞扬的世界中。于此相反道路则标志着预示好的旅途,如车道,轨道,足迹等,这些则像是预设好的路径,人生成长过程就如同这趟旅程一样从文明到旷野,从预设好的目标到毫无目的的世界,而毫无目的的世界似乎也映射着虚无人生,正如电影结尾的镜头一般,从一段明确的铁轨驶向无尽的荒野。 音乐也是本片一个不容忽视的线索,电影因为其沉重的基调,音乐也大多为重鼓点伴随低音贝斯的电子音乐,电影在开场时通过节奏感和低沉的音乐凸显了路易斯和边缘人群的格格不入,而当路易斯在旅程中逐渐失去了一切,他也一步一步沦为边缘人时,似乎他也能够理解他们的音乐,随着他们的音乐共舞。 电影的视觉风格也是非常值得一提的内容,前期电影的打光和音乐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霓虹恶魔》,而摄影手法则更偏向于《德州巴黎》这样的纪实电影,从主题上则又贴近了《小偷家族》这样的边缘人组成家庭的话题,而电影的主题也上升到《荒野人生》的高度。可谓是集众家之长,要说电影的气质更偏向哪一部电影,个人认为还是更像维姆文德斯的《德州巴黎》,两部电影都通过类似于新地形摄影拍摄了整部电影,使得整部电影都凸显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而拍照式的拍摄方式也使得本片具有大量高质量的片段可以作为照片直接使用,而胶卷式的画质则给予了本片上世纪70年代的电影质感。 个人评分:8.32分,一部非常有风格和人生哲理的电影,电影的观点更偏向于虚无主义,但作为一名存在主义观点的拥护着,在虚无的人生旅程中还是有着每个人的体验,相比于确切的目标和漫无目的的寻找,活好当下似乎更应该是我们的心态,推荐给喜欢《德州巴黎》风格的观众朋友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乔妍VS沈皓明